當澳青遇上“毛孩子”
澳門青年活動推廣協會(MYAPA)於上月13日探訪澳門愛護動物協會屬下設施“貓樂園”,與一眾“毛孩”互動並協助照顧其日常生活,參加者於活動中親身體會到流浪動物的現況及需要。
當日MYAPA活動統籌及公關部代表向參加者講解探訪活動的目的和介紹MYAPA,其後澳門愛護動物協會的工作人員細說“貓樂園”:“貓樂園”於2016年建立,這個貓咪之家主要是收留一些被主人遺棄或流浪在街頭的貓,無論貓有無生病,都會被接納,因為最主要目的是希望牠們可以有一個舒適且可供容身的家。“貓樂園”現收留了約300隻流浪貓,全部都已經絕育和接種疫苗。但無奈空間有限、加上人員不足,對本澳仍有“毛孩”流浪街頭、未能一一照顧感到遺憾。
工作人員簡單說明與貓互動時應注意事項和園內規則、禁止行為後,參加者就自由與貓咪互動。參加者張先生與一眾貓咪相處下來,覺得牠們都很乖巧,願意親近陌生人,各有各的個性,亦有著段段的故事。張先生頗感觸地說,萬物有靈,其實動物也是生命,有時候,牠們需要一個家,也有些時候,牠們只需求一頓飽飯和一個擁抱及關注。或許,人類的生命太長,漫長得可以接受、容納許多生命的介入,但動物的一生有的卻是短暫十餘年,牠們用盡一生去陪伴一個人、一家人或探尋一輩子的容身之處直至消亡。他呼籲以領養代替購買,盡己所能,最起碼有能力讓他們的未來不再可憐。
到了“開飯”時間,部分參加者到廚房為貓備餐,其他人則按園方指示幫忙分發餐點予貓。黃小姐在準備過程中感受到工作人員的細心,她坦言“貓樂園”比她想像中環境要好得多,不單鋪滿了貓網,地方整潔,加上每日要照顧約300隻貓咪,工作量極大但工作人員仍能井井有條的完成,當中全因對每一隻貓都付出愛心,實在令人感動。在過程中,黃小姐感觸地說明白到每個生命皆無比珍貴,牠們真的需要多一點支持,又希望更多人關注流浪動物現況並給予多一點的幫助。
餵飼完畢後,有意領養者在園內了解更多領養的流程和條件,而認同“貓樂園”行動理念的參加者則捐款以表支持。劉先生本身作為一個領養者,很認同“貓樂園”的行動理念,他指出“貓樂園”現在所收留的貓咪,大多不是名種貓,而且有的身上留下了流浪時造成的傷痕,但亦無阻牠們想找到家的願望,在“貓樂園”可以感受到貓貓們的熱情可愛,每一隻都在用不同方式展現出想找主子的心。而領養代替購買,則是可以打擊黑心繁殖商的惡行,更重要的是一個生命的延續。設施的資源多少決定了保護流浪動物的數量,所以如果條件允許,不妨考慮助養,若願意對牠許下一輩子的承諾,給牠一個家,能領養就更好不過了。
劉先生認為家對於動物的影響其實很大,除了生活質量的提升,心理健康也有很大幫助,貓不再提心吊膽,不再吃不飽,能躺在貓窩中悠然午睡,也許“貓生”的快樂就是牠被領養的開始吧。
受好友邀請而參加這次活動的黃先生則坦言收獲比想像中大,他驚訝澳門作為一個高度發展的城市,但流浪動物卻如此之多,情況亦比想像中嚴峻。黃先生指此次活動引起他對流浪動物的關注。而他雖然未能領養,但會透過助養聊表心意,他呼籲大眾即使受限於家庭、環境因素,未能夠給予園內動物一個新的家庭,仍可透過助養這種形式,只花少許費用,就能夠略盡綿力,給“毛孩”一個安心的生活。
儘管活動僅一個半小時,但在順利結束後,統籌郭穎棋仍表示鬆了一口氣,她非常感恩籌辦了兩個多月的探訪活動,於首日報名就滿額,這證明了社會上有不少愛心人士想了解流浪動物狀況但未具途徑而已。透過與小動物的互動,參加者除了對本澳流浪動物狀況有進一步了解之外,還對領養條件和設施情況很感興趣。期間,她亦發現有不少市民帶同小朋友一同探訪,以體驗作教導,令他們從小就認識“領養”的觀念,相信將來本澳流浪動物的狀況會逐漸好轉。
本身喜歡動物、籌委會成員唐子傑於活動當日充當攝影師,透過鏡頭捕捉一幕幕人和動物和諧共處的窩心瞬間,以作記念。拍下不少貓照的他提醒有意領養者,家中窗戶要安裝防貓網,以防貓咪墮樓,這些步驟決不能省,皆因一旦決定領養,就要有照顧其一生一世的承諾。
而仍為大學生的籌委會成員陳芷澄則對能籌辦這次活動感到自豪,她坦言成為籌委會的一份子對她個人來說,既豐富了其課餘生活,也為她提供了展示自我能力與發揮創造力的舞台。而於活動準備過程中,得以鍛煉其團隊合作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開闊了眼界,增加人生閱歷,更提升身為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又認為每一個活動的成功背後都有眾人的努力,要想活動實施得好,靠個人力量是不夠的,必須要有好的團隊合作。
郭穎棋最後表示,未來MYAPA將會繼續探訪不同的機構,例如老人院、社區中心等等,讓本澳青年能參與更多的社會關懷活動。
MYAPA於2021年成立,屬非牟利機構,以服務青年為本,協會冀望透過一系列多元化活動,為本澳年青人提供學習平台,認識自己、社會、國家及世界,發掘自身的價值,並回饋社會。MYAPA現時致力推動節慶、慈善關懷、懷舊及新興文化三大範疇活動等。
編者語: 邂逅 然後思考
印度聖雄甘地曾言:從一個民族對待動物的態度,可以看出這個民族的道德高度。竊以為,一個城市同樣能以此計量,如果這樣看來,那麼本澳似乎算是做得不錯,據市政狗房資料顯示,2021年捕獲及接收動物有822隻,有671隻貓狗被領養及領回,較《動物保護法》生效前領養及領回率不足一半顯著上升,可見推動領養宣傳已有較大成效。
然而無奈的是,本澳仍有流浪動物存在乃不爭的事實。有善心人出於對其關愛,定時定點為牠們提供食物,這是否好心做壞事?該問題近年於《動物保護法》修訂過程或坊間討論中都有過不少爭議。先不論當中是非曲直,本澳青年主動去了解相關情況,接觸一眾“毛孩子”,無疑能為其提供一個思考人和動物如何和諧共存的契機,而這些契機,則將為創建愛護動物、尊重生命的文明社會埋下一顆希望種子。
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