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政府聯同新濠博亞(澳門)股份有限公司擬對內港23號及25號碼頭展開活化,透過糅合文化、藝術、餐飲、特色商店、休憩及海上空間等元素,並串接白鴿巢、大三巴的世遺核心區及內港舊區,引流至新馬路、福隆新街及下環媽閣一帶,協同周邊的片區活化項目,推動社區經濟。此外,政府與新濠博亞亦將整治及優化大炮台周邊空間及大炮台花園平台,打造特色文化景區,為市民及旅客提供多元的文化、藝術及休閒活動體驗。
“內港23號及25號碼頭活化計劃、大炮台及周邊空間利用計劃”新聞發佈會於昨日下午3時在澳門文化中心會議室舉行,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文化局長梁惠敏、市政署管理委員會副主席羅志堅、社會文化司司長辦公室顧問羅灝芝、海事及水務局港口管理廳廳長朱振威,以及新濠博亞娛樂有限公司主席兼行政總裁何猷龍、董事鍾玉文、首席顧問黃昇雄、創新及公共關係總監賴珮君等出席,介紹計劃相關詳情。
歐陽瑜表示,位於內港的23號及25號碼頭,見證過往內港的繁榮興旺,現已式微,希望通過轉化利用,為碼頭至水上街市一帶注入新氣象。而大炮台位處著名景區,是世界文化遺產——澳門歷史城區的組成部分,具有豐富的文化氛圍、特獨的歷史空間,適合注入更多元化的元素,吸引市民及遊客尤其於夜間前往大炮台活動,藉此串聯帶動草堆街及新馬路一帶,更好開拓該區的文旅資源。
梁惠敏介紹,內港碼頭包括23號及25號建築群,是上世紀30年代,內港拓寬規劃後所開闢的新填地,於40至50年代內港開始興建大量新式碼頭,以取代傳統的棧橋式木板碼頭,提升內港整體客運及貨運能力。其中,23號碼頭興建於1948年,60年代後由祐德船務公司經營,改名為祐德碼頭,主要經營澳門至香港的定期貨運;而25號碼頭興建於1950年,名為裕和碼頭,早期經營澳門至江門客貨運。兩個舊碼頭位置優越,擁有內港濱水景觀,沿岸特色碼頭建築、周邊傳統老店、餐飲商舖林立,社區氛圍濃厚,亦緊連十月初五日街、康公廟、聖安多尼堂、沙梨頭圖書館等傳統街區和歷史建築,具潛力創設特色節點空間。
她提到,是次活化計劃以內港23號及25號碼頭為關鍵節點,帶動人流走進舊區探索,往東串接白鴿巢、大三巴的世遺核心區及內港舊區,往南引流至新馬路、福隆新街及下環媽閣一帶,協同周邊片區活化項目,開拓更多文旅新體驗,豐富社區旅遊多樣性和吸引力。
新濠博亞代表介紹,將以內港23及25號碼頭為據點活化,政府將在前期開展修復,保留建築特色設計元素,再由新濠博亞娛樂活化,以“保育-活化-共生”為主題,糅合文化、藝術、餐飲、特色商店、休憩及海上空間等元素,旨在推動社會經濟、文化及旅遊項目,達至可持續發展的“共生”。活化計劃主要包括籌備內港市集,吸引本地中小企構建平台;引入禮物或手信商店吸引遊客;設立旅遊資訊中心;開設書店加強區內人文氛圍;開設坐擁無敵海景露天茶座及咖啡廳;打造文創用房或開設特色商店;建築物頂部開設私人露台,打造專屬休閒空間;開設打卡平台等。
大炮台塑特色文化景區
此外,為善用本澳歷史文化資源,特區政府將整治及優化大炮台周邊空間及大炮台花園平台,打造特色文化景區。梁惠敏表示,首階段,文化局聯同新濠博亞在中秋節期間於大炮台花園安排表演、餐飲攤位等活動;中秋節9月29日當晚,文化局亦將於大三巴牌坊前地舉辦2場《月滿三巴夜》中秋音樂會,透過節慶元素串聯鄰近區域,分享美好祝願。
問及兩內港碼頭活化利用要如何應對水浸、交通及停車場問題,歐陽瑜表示,內港大部分時間都不會水浸,加上在工程及市政部門不斷努力下,內港的水浸情況已改善得非常理想,相信不會因有機會水浸而阻礙地區發展。
而對於外界關注內港的臭味問題,歐陽瑜則指,當初自己亦有同樣憂慮,但到場後感覺完全不同,現場沒有氣味,水質乾淨,與以往認知不同,黃昏亦有不同的景象。
關於周邊交通配套問題,梁惠敏表示,活化舊區是希望市民及旅客以步行進入,加上目前外圍已有充裕停車場,希望市民透過公交抵達附近,再以步行方式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