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特區政府《健康澳門藍圖》將肥胖防控納入2030年目標指標,推動從“被動治病”轉向“主動防病”。衛生局疾病預防及控制中心健康促進處處長黃穎雯昨出席電台時事節目《澳門講場》時指出,去年澳門居民人均預期壽命高達83.3歲,對比回歸前增加5歲,隨著科技發展,每人每日都花費更多時間用於靜態行動上,居民患上超重肥胖和三高的風險逐漸上升。當局正透過推出健康企業及健康校園計劃等,令居民從生活、工作及學習三方面,推動居民實踐健康行為及主動健康管理。
黃穎雯與黑沙環衛生中心醫生曹美芳、新青協副理事長姚明威昨日獲邀出席電台節目《澳門講場》,與聽眾探討“健康社區”計劃及及科普體重管理。
黃穎雯在節目中提到,2016年“澳門健康調查”數據顯示,本澳超過一半以上成年人的體重超出理想範圍。此外,根據2024年統計數據,約八成死亡個案由慢性病引起,而超重和肥胖已被證實與三高相關,是導致慢性病重要風險因素。她指出,體重管理需要多部門協助、全社會聯動、居民齊參與,為落實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有關體重管理的要求,特區政府上星期啟動“健康社區”計劃,透過政府跨部門合作,廣泛聯動社團,配合健康企業、健康校園計劃,從居民生活、工作及學習三方面,著手推動居民實踐健康行為及主動健康管理。另外,當局明年將再開展十年一次的“澳門健康調查”。
黃穎雯預計居民超重比例會持續上升,強調當局爭取努力壓低上升趨勢,未來會擴大整個家庭醫學團隊,正計劃對私家醫生提供持續培訓,為居民提供預防疾病的健康建議。
姚明威指出,青少年對自身健康認識普遍不足,除了缺乏運動,並受網絡及同儕影響,進食不健康食品。 本澳青少年肥胖情況常見,他建議相約朋友開展網球、飛盤等運動,互相激勵及增添樂趣。
節目中有聽眾反映減體重難的問題。曹美芳強調,減重需科學,在坊間的減肥藥、節食等方法,若導致攝取的卡路里過低,不但不能控制體重,更會體重反彈及影響健康。同時,“一下子減幾十磅”亦不科學,建議設立合理目標,配合飲食及運動,循序漸進減重。她又提醒,市民每週要開展帶氧運動及肌肉運動,拉伸操、原地踏步或慢跑等都適合普羅大眾。對於兒童肥胖問題,衛生中心會先增加家長的體重管理認知,以幫助兒童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