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澳門科技大學主辦,澳門科技大學通識教育部、國際學院、文體發展辦公室協辦,澳門科技大學基金會、校友會聯合總會支持的第九屆校園詩歌朗誦大賽決賽暨頒獎禮於上月12日下午在澳門科技大學N101大禮堂落幕。本屆大賽以“傾聽世界的聲音”為主題,設普通話組、廣東話組、英語組和葡語組,朗誦詩歌古今不限,並鼓勵以原創詩作品參賽。初賽於3月9日進行,共吸引了70餘名澳門科技大學不同學院和年級的學生積極參與,選手們以不同語言演繹了古今中外的經典詩歌作品,同時也帶來了許多富有創意和深度的原創詩作,以飽滿熱情演繹精彩的朗誦,展現了澳科大學生的思想深度和藝術才華。決賽賽場上共匯聚了29組選手,以廣東話、英語、葡語及普通話四種語言演繹詩歌魅力,展現了科大校園的多元活力與人文深度,在澳門科技大學25周年校慶之際,呈現了一場跨越語言與文化的藝術盛宴。
決賽由廣東話、英語、葡語和普通話四個組別依次進行,選手們在規定時間內演繹詩歌。率先登場的是廣東話組,原創作品《生命的聆聽者》將醫學生的情懷娓娓道來,是白袍包裹的理想、聽診器下有力的心跳,是細胞的奧秘、不滅的燈光,也是輾轉求索、夙興夜寐。而英語組《All the worth’s a stage》通過莎翁戲劇,向觀眾提供別樣的人生視角:歷史在孩童與老叟的輪迴間反覆,人生於戲劇的邊界在一幕幕場景變換中模糊。葡語組《盧濟塔尼亞人之歌》向觀眾講述了淒美的愛情故事,其生動演繹使得觀眾身臨其境,似乎能觸摸到公主悲傷的淚珠。比賽最後以普通話組一首《澳門賦》收尾,登高望遠,將澳門海天煙霞盡數描繪,從澳門波瀾壯闊的歷史故事,到新時代的祝福與展望,盡書於此文。在所有組別的比賽結束後,由決賽評審團進行評分,決出本次賽事的各個獎項。決賽評審團成員有:澳門著名詩人、翻譯家姚京明,資深葡語教師周曉晨,及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副院長、文體發展辦公室主任蔣瀟玲,國際學院助理院長王婷,國際學院通識英語課程協調主任李啟昌。他們從情感表達、語言駕馭、舞台表現等多維度評選優秀演繹。
在頒獎典禮環節上,首先向初賽及決賽評委頒發感謝狀,之後依次頒發青年風采獎、原創詩歌獎、優秀獎及本屆大賽四個組別的冠亞季軍。最終廣東話組黃潤謙,英語組胡佳璐,葡語組魚皓淼、馮予懷和普通話組陶碩、郭子一贏得評審團青睞,摘得第九屆校園詩歌朗誦大賽各所屬組別冠軍。
賽後,主辦方圍繞賽事評判、選手表現、未來展望等方面,對評委與選手進行了深入採訪,探尋這場詩歌盛會背後的故事與思考。
“比賽現場確實令人緊張,我通過深呼吸來調整,而且賽前充分的準備練習也能讓我不那麽緊張。”廣東話組冠軍獲獎選手黃潤謙坦誠分享自己在賽場的心態與學習感悟。選手在作品選擇上各有故事。他又分享選擇以自創詩歌參賽的心路歷程:“我自己是讀醫學專業,學習的過程也是比較艱辛的。寫這首詩是回顧了我之前在學習時的一些過程,也分享了在實驗中的所見所聞,這些都令我覺得是很難忘和寶貴的經歷。還比如在上解剖學課的時候,深刻體會到了人體其實是非常奇妙的,到之後去見習,也深刻意識到要把患者放在第一位。希望通過我的文字獻給醫學的青春詩篇。”而獲得葡語組冠軍的選手組合魚皓淼和馮予懷選擇了經典葡語詩歌作品“Sem ti senti”進行朗誦,她們希望通過精妙的文字遊戲、對仗的韻律描繪生命中缺失與和諧的衝突,探討人與情感、存在與生命之間的微妙關係。兩位同學表示“我們並沒有去節選這個淒美愛情故事中主要描繪愛情的部分,而是選擇了國王殺死了女主角的片段。因為我們覺得這個部分呈現給大家,會在此次朗誦比賽中增加一些新意和趣味性。”
在評委點評環節,姚京明和周曉晨分別對於不同語言的詩歌朗誦表達了深刻見解。當被問及評判不同語言朗誦的共通標準和要點時,評委表示:“無論何種語言,感情表達的真摯性、節奏把握的精準度都是核心要素。”而談及選手整體表現,評委難掩讚賞:“整體水準令人欣喜,不少選手展現出卓越的語言駕馭力與舞台感染力。”
而對於未取得理想成績的選手,評委語重心長給予建議:“比賽結果僅是階段性反饋,重要的是從中汲取經驗。朗誦是長期積累的藝術,每一次都是成長的台階。”
談及對未來大賽的改進,評委認為可以增設跨語言朗誦合作環節,推動不同的選手交流,進一步豐富賽事內涵。選手們亦提出希望未來能增加線上投票環節,擴大校園詩歌賽的影響力,讓大家一起參與進來。
此次校園詩歌朗誦大賽不僅是一場語言藝術的盛宴,更是師生們在詩歌海洋中探索、成長的旅程。它為校園文化建設添磚加瓦,也激勵著更多人在詩歌朗誦的道路上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