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道】作為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聖火的“源火”,來自1,522米南海深處,昨日舉行舉行的火種採集儀式包含“源火”採集與聖火點燃兩大環節。活動現場,採集自深海的“源火”首度揭曉其神秘面紗。
據了解,十五運會與殘特奧會“源火” 深海採火的創意源於去年6月,廣州賽區執委會大型活動部成立科技小組,力求挖掘原創性成果、顛覆性技術、獨佔性產品,為十五運會賦能。科技小組與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深入交流後,共同提出“海底採火”創意設想,依託我國“海洋地質二號”科考船搭載自主研發的“海馬”號深海遙控潛水器,於南海北部海域採集冷泉口溢出的可燃冰及伴生氣,利用太陽能轉化而成的電能實現深海引燃。
去年7月,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牽頭成立科技攻關團隊,聯合浙江大學、東海實驗室等科研機構,以及高景太陽能、萬家樂等灣區企業,制定了詳細的實施方案和清晰的技術路線,研發了基於“海馬”號的“源火”採集裝置,先後完成水池試驗及搭載平台碼頭聯調;今年5月3日至4日,“海洋地質二號”船搭載的“海馬”號集成“源火”採集裝置兩次下潛至南海北部海域水深1,500多米處,成功實現了深海“源火”引燃,驗證了“源火”引燃方案的可行性和裝備的可靠性。
今年9月16日,“海洋地質二號”科考船出發前往南海北部海域開展科考航次並執行深海“源火”採集任務。9月18日,在抵達作業區後,“海馬”號集成“源火”採集裝置下潛至水深1,522米的“海馬”冷泉滲漏點。科研人員遠程精准操控機械臂持採集艙,採集冷泉口溢出的可燃冰及伴生氣。採集到足量可燃冰後,降壓使其分解,產生的甲烷氣體即為“源火”氣源。隨後,科考船甲板面的光伏發電裝置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並傳輸到海底,引燃氣源獲取“源火”,“海馬”號攜帶燃燒穩定的“源火”返回甲板面。隨後,團隊還在海底放置“源火”採集點永久定位標,紀念這一創舉。
此次“源火”採集,創下了全球體育運動史的新紀錄——首次在深海海底直接獲取“源火”。它不僅讓“水火相濟”的海底奇觀照進現實,更將可燃冰、太陽能等戰略性清潔能源,與深海探測關鍵技術、核心裝備深度融合,生動詮釋了廣東“向海而興、向海圖強”的發展決心,也讓世界看到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技實力與創新底氣。